教理教义之分别

道教的教理教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说,不好从文字上给予分别。教理教义的精神本质,就是教导人们信仰什么,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遵循怎样一个修行的法则,行为如何约束和规范,最终使修行和信仰符合教理教义的要求,不偏离教义宗旨。《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中曾说:“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对教理教义的分别,陈撄宁先生在其著述中说:凡是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人们能够了解而容易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理”;某一种宗教,根据本教中经典著作,扼要的并概括的提出几个字句或几句话作为信徒们平日思想和行动的准则,而且对于全部“教理”都可以契合,不显然发生抵触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义”。陈撄宁先生的这一分别,将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教理教义。从道教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教理作为道教的宗本要义是不变的,教义思想随社会的发展,却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为宗教教化的目的是度人,度人就要因人因时而设教,是需要在不违背教理的情况下,对教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理是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宗义

道教的思想文化,含括了道教历史、经典、修持方法、宫观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诀、教戒科仪等诸多方面。然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既是一种文化,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有通达而完备的哲理学说,并在这丰富的思想体系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从而使广大奉道务道之士有了信仰和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说,思想文化带有一定的广义性,含括着道教的方方面面,而在这广义的思想文化中,有其始终一贯的核心宗义,也就是道教思想文化中内含的本质或一贯的精神,在道教的信仰中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承续性,这就是道教的教理。犹如一棵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树根和树干是牢固大树、并使之生命延续和繁荣的主体。道教的教理,是道教命脉延续和发展的主体。在道教的信仰修行中,一切的方法和仪式都不能偏离教理这一根本宗义。若我们的信仰和修行偏离了这个宗义,就会被有识之士诉之为舍真而竞伪、忘本而逐末,使自己的信仰和修行误入歧途。

常清常静则教化自现——谈谈道教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对古老的道教越来越不屑一顾。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教化天下,而现在的人们对于“清静无为”如何能产生教化作用产生了疑惑,这种疑惑不仅普遍出现在一般社会民众和学术界,在道教界人士和道教文化爱好者中也广泛存在。这种疑惑的存在加剧了道教日渐衰微的形势。道教界人士有感于此,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但是自然界的发展运行是时刻不停的,用进废退是一个普遍的法则。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事物终究要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消亡。道教会不会最终面临消亡的命运呢?

继续阅读“常清常静则教化自现——谈谈道教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西行心路

漫漫西行路。丘祖走过的路,是一条心路。如今,再走西行路,是探索新的心路。夜读《磻溪集》,静悟祖师心。又温《西游记》,感知那份遥远的艰辛。丘祖为何要西行?我掩卷自问。时空,已经旋转。近8个世纪之前,丘祖是如何决定西行,又如何一步步率领18位弟子行走在陌生的地域上的?我冒昧揣测,一是丘祖体恤民情,二是为了把握弘道之契机,丘祖才不顾70余岁的高龄,历经多年,跨越阻隔,踏上了漫漫西行路。

继续阅读“西行心路”

为人至诚 可保长生——《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的现代意义

很荣幸有机会参与此次的交流讲经活动,与大家一起分享《关圣帝君觉世宝训》这部经典。在赏析这部宝训时,认识自古迄今各界为何如此重视此一宝训,尤其着重“仙道贵生”的道教,因为倘每个信众能尽忠孝节义之事,自然可以保命长生,我想这便是《觉世经》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了。

继续阅读“为人至诚 可保长生——《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的现代意义”

重温并践行“百行之原”的“孝”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话题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字——“孝”,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再熟悉不过了,熟悉到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孝”作为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主流文化之一,不论怎样改朝换代,它被重视、被推崇,却从来未间断过。历代以来,对“孝”文化进行阐释的帝王将相、高道大德,不计其数。其中,《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就是道教大力推崇“孝” 继续阅读“重温并践行“百行之原”的“孝””

以《太上感应篇》为修道门径

按照道教的说法,出家人与俗家人不同:世俗人的生老病死归阎王爷管,死了以后根据自己的业力一个殿一个殿地过堂受审;道人冠巾出家后归三官大帝管,不仅有三官大帝的护佑,还有历代祖师的加持。“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只要你是道门弟子,就会得到法脉的传承。反过来说,出家弟子必须好好修行才能得到祖师的加持护佑,如果做的还不如在家人,甚至作奸犯科,不仅会受到阳间法律的制裁,死后三官大帝也不会袒护你,还要被重新打回到阎王爷那过堂,而且罪加一等。如果我们只是口说行善而不身体力行,就会冒犯神灵。所以,出家道人修道要求更加严格,改过行善要比俗家人做得更好,还要焚修香火、修炼心性,在这个基础上诵经、拜忏、打坐、炼丹,才有希望得道成仙。

继续阅读“以《太上感应篇》为修道门径”

“死而不亡”之遐想

《道德真经》是道教的祖经与圣典,是道教教理的总纲,也是道教所有修行法门的指导依据。道祖当年洋洋洒洒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真经》,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道德真经》,我们总是在追逐中奔跑,却始终无法参透玄旨,历代王朝上至帝王,下至士庶,为《道德真经》作注者数不胜数,这应当是《道德真经》特殊地位的有力体现。
《道德真经》的每一个字都“贵若千金”,所以要想参悟它,就不得不战战兢兢,细细琢磨。我是个喜欢“小题大做”的人,所以不想笼统地概述自己的感想。揣摩再三,选定《道德真经》第32章中“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来谈谈感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是每个人在人生层面上都要面对的问题。

继续阅读““死而不亡”之遐想”

读《文昌帝君阴骘文》有感

由文昌帝君传授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乃文昌帝君降授凡间学子,要人行善积德,为子孙后代累积阴功的通俗经本。阴骘就是阴德,要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神灵暗中庇护,赐予福寿。文昌帝君以身说教,以种种身份显灵垂训,教人行善,还向世人许愿,只要人们都效法行善,上天必定赐福。此经排除了空洞的理论说教,结合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进行教化规劝,因此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提到行善、做善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行善做好事,那要捐多少钱、给多少东西呢?有人甚至会说这是有钱人做的事情,我收入不高,怎么能做善事呢?这些反应都是对行善做好事的歪解。其实很多时候,行善跟出身、地位、名气以及财富并没有必然关系。读诵《文昌帝君阴骘文》时会发现,经典中列举的种种善行,很多都跟金钱没有关系,如慈悲戒杀、抑恶扬善、容人之过、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拜神念经等等。捐物出资是行善,惩恶扬善是行善,与人解惑也是行善……善不在别处,善就在心中,只要有心,身无分文也能成为慈善家。“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继续阅读“读《文昌帝君阴骘文》有感”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蓄一头乌发,着一身青袍,饮的是松风玉露,诵的是《道德》、《黄庭》,行走坐卧在灵山福地之间。
初入玄门,我们本抱着多么殷切与美好的心愿,下定决心,把这一生都交予道门,交予祖师神灵。我们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与阻碍,说服父母,辞别红尘里的亲友知己,背着简单朴素的行李上了山,入了道观,冠巾、拜师,实现梦想中的一切。
可是真的上了山,一年、两年……发现宫观里的生活,也许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飘渺、悠闲。在你所住的宫观,可能没有每天按时的玄门早晚二时功课,没有明师教授修炼功法,更多的是大批的信众来烧香、许愿、咨询问题,还有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突然发现,每天行走坐卧的灵山福地,或许与喧嚣浮华的红尘无异。人未成仙,终有烦恼。这一颗心,由清净变得疲惫,甚至消极。是不是自己的初心变了?

继续阅读“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